出卖战略要地!李嘉诚出售港口引发众怒!
- Nextweekly壹週報
- Mar 18
- 3 min read
【作者:杨文田】

2025年3月13日,国务院港澳办官网罕见转载香港《大公报》评论文章《莫天真,勿糊涂》,措辞犀利,直指李嘉诚家族以228亿美元出售全球43个港口,特别是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港与克里斯托瓦尔港,等同于“给美国递刀子”。这一消息迅速引爆舆论,资本市场与政界均高度关注。
长和实业此次出售港口资产的决定,表面上是商业考量,实则深陷中美博弈的旋涡。巴拿马运河是全球贸易的战略枢纽,连接太平洋与大西洋,每年吞吐全球6%的货物,尤其对中国而言更是重要的海运通道。自特朗普重返白宫后,美国政府高调推动“巴拿马运河美国化”,甚至不排除采取强硬措施。
在这种情况下,李嘉诚选择以15倍市盈率的高价,将港口打包出售给美国金融巨头贝莱德集团。这一举动不仅让贝莱德一跃成为全球三大港口巨头之一,也使美国资本在全球航运业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。港澳办的评论文章明确指出,在当前国际形势下,中资企业向美资出售战略资产,已经不仅是商业行为,更涉及国家安全。
李嘉诚被誉为“商业嗅觉最敏锐的资本家”,其撤退策略一向精准。2015年,他抛售内地400亿房地产项目,成功避开内地楼市调控风险;2021年,他以100亿欧元出售欧洲电信基站,巧妙规避了随后的俄乌冲突;2024年,他清仓上海和黄药业,全面转向抗癌新药研发。
此次出售港口,同样符合李氏风格。全球港口市盈率平均约12倍,而长和此番交易以15倍市盈率成交,仅巴拿马运河的港口资产就净赚近60亿美元。交易完成后,长和的净负债率从23.6%降至18%,手握190亿美元现金,可转投欧洲风电和东南亚基建。同时,保留香港盐田港及内地资产,将高风险海外港口甩手美国,表面上避开了特朗普政府的压力。然而,这样的资本运作逻辑,在民族利益面前显得冷漠甚至短视。
李嘉诚此举,对中国的全球供应链布局产生深远影响。巴拿马运河承担中国约11%的海运量,美国资本掌控港口后,未来可能施加额外限制,提高通行成本,甚至配合制裁行动。贝莱德集团本身是全球金融霸权的重要支柱,此次并购后,其对全球海运的控制力进一步增强,使美资形成“海运-港口-金融”闭环。长和集团作为香港最大的跨国企业,一方面受资本市场规则驱动,另一方面又背负国家利益考量,如何在其中取得平衡,已成为业界关注焦点。
此次交易引发国内舆论热议,观点呈两极分化。许多网友怒斥:“李嘉诚靠中国崛起发家,如今却将关键资产拱手让给美国,简直是‘数典忘祖’!”港澳办的评论也强调,香港资本界不应只考虑商业利益,而要思考自身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角色。另一方面,也有人认为,企业的本质是逐利,市场经济中,资本可以自由流动,不应道德绑架。然而,站在国家战略高度来看,企业固然需要利润,但在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,完全“去政治化”的商业决策可能带来长远风险。
面对这一挑战,中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。加快东南亚港口投资,提升中欧班列运输能力,减少对巴拿马运河的依赖;未来可能将港口运营纳入《不可靠实体清单》监管,防止关键基础设施落入不友好资本之手;推动“一带一路”沿线港口合作,加强与南美、非洲国家的贸易联系,以对冲美国的物流霸权。
李嘉诚此次出售港口,或许又是一笔成功的商业操作,但它也为中国敲响警钟——在全球博弈加剧的背景下,企业的战略决策不能只以短期利润为导向,而忽视国家整体利益。正如《大时代》里那句经典台词:“一个人输得起,但一个民族输不起。”当资本的自由流动影响到国家生存,商业考量必须让位于大局。如何在全球化的废墟上重建自主可控的物流体系,才是中国未来必须破解的难题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






Comments